4月1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生殖与发育毒理科研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黄以超教授团队,在环境催化领域权威期刊《应用催化B:环境与能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中科院一区TOP,IF=20.3)发表题为《锰单原子催化剂活化单过硫酸盐降解卡马西平过程中Mn(III)中间体的作用机制:自由基与非自由基协同效应(Role of Mn(III) intermediates in the degradation of carbamazepine via peroxymonosulfate activation by manganese single-atom catalysts: radical and nonradical synergistic effec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针对医疗废水、制药废水及生活污水中高毒性、难降解的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开发了一种新型锰单原子催化剂,通过激活单过硫酸盐实现高效降解,为废水处理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是医工交叉研究的新进展。公共卫生学院胡佳月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黄以超教授和暨南大学朱明山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和最后通讯作者单位。
随着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大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进入水环境,这些污染物在人体内长期蓄积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卡马西平作为广泛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具有强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常规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去除。其长期存在于水体中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并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随着医疗废水排放量增加,开发高效、绿色的卡马西平去除技术对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通过锰单原子催化剂激活单过硫酸盐,在30分钟内实现卡马西平91.7%的高效降解。团队揭示了自由基与非自由基协同的降解机制,通过定向攻击卡马西平分子关键位点,不仅能有效消除卡马西平在水环境中的残留,为医疗废水处理提供高效、绿色的技术支撑,而且能够阻断其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在人体内的蓄积风险,降低这类神经活性药物对敏感人群的潜在健康危害。
“生殖与发育毒理科研创新团队”是对标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而组建的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之一,团队负责人为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华教授。团队整合环境与生殖健康交叉领域优势学科集群,探索医工融合新路径。团队首席研究员黄以超教授通过构建“筛-评-控”一体化研究体系,重点突破新污染物与不孕不育、出生缺陷、子代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技术,为保障全生命周期出生人口健康提供科学支撑。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公共卫生学院 陶林)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5.12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