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柳燕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新兴微生物与感染》发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27浏览量:190设置

近日,我校基础医学院柳燕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新兴微生物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IF=19.568),在线发表了题为《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新株B8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分析(Complete genome sequencing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of a new spotted-fever 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strain B8)》的研究论文。

研究首次在中国中东部地区分离到一株黑龙江立克次体新株,并提供了B8独特的潜在遗传位点,可用于与其他黑龙江立克次体及基因组相似性较高的斑点热立克次体的鉴别,疫源地的监测。该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何茂章博士,硕士研究生章立峰、胡浩然为共同第一作者,柳燕教授和徐可瀚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我校为唯一作者单位。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of Rickettsia, SFGR) 是一类容易被忽视且研究较少的专性胞内寄生菌,属于立克次体属,是大量新发传染病病原细菌的典型代表,分布在世界各地。SFGR引起的疾病为斑点热,属于人畜共患病,主要由节肢动物蜱叮咬传播给宿主,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主要由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引起的远东斑点热和西伯利亚斑点热立克次体引起的北亚热。除了东北地区,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包括浙江、安徽、广东等地陆续发现人感染SFGR。


该研究首次从我国中东部地区(安徽省含山县)一名经蜱叮咬就医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斑点热立克次体,初步采用通用标记基因17-kDa、16S rRNA、热休克蛋白60(groEL)和谷氨酸合酶基因A(glt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及序列串联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后发现新分离的菌株属于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Rickettsia heilongjiangensis strain B8)。随后,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B8与黑龙江立克次体(R. heilongjiangensis)基因组相似性最高(平均核苷酸相似性(ANI)> 99.35%)。该细菌基因组长1,275,081 bp,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为32.4%,编码1,441个基因。

研究进一步采用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库中的R.heilongjiangensis和日本斑点热(R.japonica)菌株相比,B8基因组分别含112和119个特有的基因。对B8基因组中外膜蛋白(ompA)毒力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既存在和R. heilongjiangensis相同,也存在和R. japonica相同的位点。研究数据表明,B8可能属于一个先前未描述过的致病性斑点热群(SFG)分枝,该分枝可能属于黑龙江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日本斑点热立克次体的中间谱系。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的资助。这也是柳燕教授团队继2021年和2022年分别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和《医学病毒学杂志(JMV)》发表关于新冠病毒相关重要研究成果论文以来,再次刊发人感染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研究成果。(基础医学院)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2221751.2022.2153085 


返回原图
/